商务咨询

13020133833

技术支持

18621663782

您的反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

宇宙将如何终结?

文章发表于2025-09-19 09:19:33,归属【科技前沿】分类,已有56人阅读

科技前沿

有些事物的结局极易预测:将球抛向空中,它终将落回地面;从跳板跃下,定会坠入泳池;用图钉戳破气球,气球必然爆裂。但要预测宇宙终结这样宏大而复杂的事件呢?这绝非易事。

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初,人们就一直在猜测 “万物终结” 的模样;数百年来,科学家也始终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。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,他们提出了多种可能性。

“大撕裂”表明宇宙最终会将自身撕裂成碎片;“大坍缩”提出万物终将向内坍缩汇聚;“大冻结”则设想,宇宙会缓慢冷却,最终陷入一片黑暗。还有些观点认为,宇宙或许永远不会真正走向终结。

这些猜想听起来或许有些荒诞,但它们并非天马行空的幻想。它们的形成,依托于科学家对物理学的认知,以及对遥远恒星与星系的观测结果。

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数百年的研究并未带来确切答案。恰恰相反,随着时间推移,科学家对宇宙命运的判断愈发不确定,甚至常常存在分歧。

“我认为目前所有猜想都无法定论。” 阿琼・戴伊(Arjun Dey)表示。也就是说,很难对现有任何一种观点抱有十足信心,但更多研究或许能揭开新的线索。戴伊是是位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OIRLab 的天文学家,他使用沙漠山顶上的望远镜(被称为暗能量光谱仪器,或 DESI)研究遥远的恒星和星系。

研究宇宙终结的问题,融合了科学、不确定性、好奇心与想象力。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者表示,这项工作既充满未知,又乐趣无穷。

凯蒂・麦克(Katie Mack)对此表示认同:“研究一个影响深远且极具趣味性的课题,本身就是种乐趣。” 麦克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市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学家,她撰写过一本关于宇宙命运的著作 ——《万物的终结(从天体物理学角度解读)》。她的研究借助数学与物理学,探索星系的形成与演变。

万物皆会分崩离析

夜空看似平静静止,但我们的宇宙始终处于运动之中。

卫星围绕行星运转,行星围绕恒星公转;恒星在庞大的星系中结伴移动,有些星系会发生碰撞,有些则以极快的速度彼此远离。

由于遥远星系发出的光需要漫长时间才能抵达地球,我们仰望星空时,实际上是在 “回望过去”—— 我们如今看到的天体运动,早已在遥远的过去发生。

要预测宇宙的未来,就必须弄清是什么力量让万物聚合,又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分离。科学家对 “聚合之力” 的了解更为深入,那便是引力。

四百年前,物理学家艾萨克・牛顿(Isaac Newton)阐述了引力的作用规律: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相互吸引,物体质量越大、距离越近,引力就越强。正是引力让人类不会脱离地球表面,让地球不会脱离太阳系。

如今,科学家仍在通过研究引力来预测宇宙的变化。引力定律能解释太阳系行星如何围绕太阳运转,但要让行星轨道保持稳定,它们的排列必须恰到好处:若行星运动速度过慢,或离太阳过近,就可能坠入太阳;若行星轨道过于靠近彼此,则可能发生碰撞。

牛顿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,他认为只有 “神力” 才能阻止这个脆弱的行星系统坍缩。

后来的诸多发现,进一步塑造了人类对宇宙命运的认知。

其中一项关键发现,是 1850 年提出的 “热力学第二定律”。该定律指出,能量会从较热的区域流向较冷的区域,而不会反向流动。比如,将温热的松饼放入冷却的保温盒,松饼的热量会传递到盒内空气中,直到松饼与空气温度一致 —— 热量绝不会从低温物体流向高温物体。

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 “无序性” 的变化。

以生鸡蛋为例,它的结构井然有序:蛋黄与蛋清清晰分离。但搅拌鸡蛋会让它从有序变为无序,而无论再怎么搅拌,都无法让搅散的鸡蛋恢复成蛋黄、蛋清分明的状态。类似地,你可以将蓝色与黄色颜料搅拌成绿色,但永远无法通过搅拌让绿色颜料重新分离出蓝、黄两色。

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痕迹无处不在。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:事物处于无序、无结构状态的可能性,远大于处于有序状态的可能性。因此,任何系统都更有可能走向无序、混乱的结局。

1862 年,科学家开尔文勋爵(Lord Kelvin)提出,宇宙也应遵循这一定律。如今的宇宙仍存在一定秩序:恒星炽热,星际空间寒冷,恒星在星系中聚集。但最终,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会尽可能扩散,能量会彻底分散,万物温度将降至接近绝对零度(宇宙最低温度)。

而由于运动需要能量,届时一切都将停止运动,宇宙将陷入彻底、不可逆转的混乱。

“宇宙将进入终极静止状态。” 开尔文勋爵在著作中写道。这一猜想被称为 “宇宙热寂说”,也有人将其称为 “大冻结”。

当时,许多科学家反对开尔文的观点,他们认为宇宙会永远保持现状。

但事实证明,他们错了。

宇宙 “邻里” 的变迁

过去一个世纪,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发生了彻底改变。

20 世纪 20 年代,两位科学家各自独立发现:宇宙正在不断膨胀。天主教神父乔治・勒梅特(Georges Lemaître)通过研究物理方程中的数学关系得出这一结论;天文学家埃德温・哈勃(Edwin Hubble)则通过望远镜观测证实了这一点。

哈勃通过望远镜观测到的许多 “光点”,实际上是一个个星系。无论朝哪个方向观测,他发现大多数星系都在远离地球 —— 而且星系距离地球越远,远离的速度就越快。这一现象表明,整个宇宙正在膨胀。

背后的原理可以这样理解:

试想宇宙是一个布满圆点的气球,每个圆点代表一个星系。当气球充气膨胀时,每个圆点都会远离其他所有圆点,且距离越远的圆点,彼此远离的速度就越快。

这意味着,宇宙并非静止不变,而是在不断扩张。科学家由此推断:宇宙在昨天一定比今天小,前天又比昨天更小;勒梅特进一步提出,在遥远的过去,宇宙必然起源于一个极小的状态。

如今,科学家将宇宙起源的那一刻称为 “大爆炸”—— 一个微小的 “奇点” 发生爆炸,开启了宇宙的演化历程。正因如此,勒梅特常被称为 “大爆炸理论之父”。

宇宙的终极命运:从大冻结到量子死亡的多元猜想

大爆炸理论虽被广泛认可,但仍有一个关键问题悬而未决:大爆炸发生前究竟是什么状态?它又是如何启动的?(不过科学家们仍在为此不懈探索。)

宇宙膨胀的现象与开尔文勋爵提出的 “大冻结” 猜想高度契合 —— 万物终将不断扩散。这一猜想至今仍颇具影响力,部分原因在于它与科学家当下观测到的宇宙现象相符。

按照 “大冻结” 的推演,在未来数万亿年间,恒星与行星会经历形成、衰亡与解体的过程:一些大质量恒星可能会爆炸形成黑洞,而黑洞最终会吞噬周围所有物质;再过漫长时间,黑洞也可能蒸发消失。最终,宇宙会变得无比庞大、寒冷且寂静,并永远维持这种状态。

“人们不喜欢‘热寂’的说法,本质上是因为它太令人沮丧了。” 麦克(Mack)说。但她并不为此担忧 —— 毕竟,这一切要在极其遥远的未来才会发生,整个缓慢衰亡的过程大约需要 10⁴⁰年。而仅在 50 亿年后,太阳就会膨胀到吞噬水星、金星,甚至可能包括地球。届时,人类要么已迁徙到其他星球,要么已进化成新物种,要么早已灭绝,根本无缘见证 “大冻结” 的降临。

挣脱引力:宇宙膨胀的意外加速

受大爆炸理论影响,到 20 世纪末,大多数科学家都推测宇宙处于膨胀状态,但他们认为这种膨胀就像抛向空中的球 —— 先向上运动,随后逐渐减速。同理,宇宙膨胀也应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放缓:毕竟,引力会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向内聚合,最终抵消大爆炸初期的膨胀力。

基于这一逻辑,宇宙的未来可能有三种走向:

1. 若膨胀速度放缓但永不停止,宇宙将是无限的;

2. 若膨胀逐渐停止,宇宙的大小将是有限的;

3. 若膨胀停止后反向收缩,宇宙将开始坍缩。

最后一种猜想既激动人心又令人恐惧:星系会相互碰撞,随后恒星与行星也会接踵碰撞,这些碰撞将像宇宙末日的壮丽烟花般燃烧,最终宇宙会在耀眼的光芒与毁灭中终结。物理学家将这种场景称为 “大坍缩”。

一些科学家提出,“大坍缩” 或许会引发新的大爆炸 —— 如此一来,整个宇宙将迎来 “重生”。或许我们的宇宙在过去已历经多次 “膨胀 - 坍缩” 循环,未来也将继续如此。

1998 年,科学家试图通过观测遥远恒星来测量宇宙膨胀的减速幅度,却意外发现他们的推测再次出错:宇宙膨胀不仅没有放缓,反而在加速。这就像把球抛向空中,它没有减速下落,反而加速冲向太空。

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?一定存在某种力量让万物彼此远离。如今,科学家将这种未知力量称为 “暗能量”。

“它的作用几乎就像‘负引力’。” 戴伊(Dey)说,“这正是最神秘的地方。”

暗能量启示录:宇宙命运的关键变量

科学家对暗能量的了解仍十分有限,但可以确定的是,它在宇宙中占比极高 —— 约占宇宙总质量 - 能量的 70%。

“这太令人不安了,” 戴伊说,“我们完全不理解它。”

理解暗能量不仅对探究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至关重要,更是预测宇宙终结方式的关键。

1. 若暗能量以恒定速率推动膨胀:大冻结仍是主流结局。星系与恒星将以稳定速度彼此远离,最终它们的光将无法抵达对方。即便地球未被太阳衰亡吞噬,人类也会看到夜空中的星辰逐渐黯淡,最终陷入彻底的黑暗。

2. 若暗能量加速膨胀:大撕裂可能降临。如果暗能量的推力不断增强,宇宙膨胀速度过快,现实的 “结构织物” 可能会像纸张一样被撕裂 —— 首先是星系解体,接着是恒星与行星分崩离析。这便是 “大撕裂”猜想的核心逻辑。

3. 若暗能量逐渐减弱:循环或坍缩的新可能。来自亚利桑那州 DESI 望远镜(暗能量光谱仪)的观测数据,为暗能量的变化提供了新线索。DESI 位于沙漠山顶的白色穹顶内。2024 年 4 月,研究人员公布了过去 110 亿年间宇宙膨胀的观测数据,意外发现暗能量可能在此期间逐渐减弱。

尽管 DESI 团队尚未证实这一结论,但自 2023 年初以来,他们通过研究超新星爆发、宇宙中的亮斑模式,以及作为 “宇宙诞生余晖” 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,收集到了更多支持 “暗能量变化” 的证据。2024 年早些时候,DESI 团队报告称,所有观测数据都更符合 “暗能量处于变化中” 而非 “恒定不变” 的猜想。

“早期的暗能量是什么状态?” 戴伊提出疑问。如果暗能量确实在变化,那么宇宙可能经历过多次 “膨胀加速 - 减速” 的阶段:若暗能量未来大幅增强,“大撕裂” 的可能性会升高;若暗能量持续减弱,宇宙则可能走向 “大坍缩”。

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保罗・斯坦哈特(Paul Steinhardt)则提出了另一种可能:暗能量的强度或许会随时间波动,导致宇宙在 “膨胀 - 坍缩” 中循环。数十年来,他一直在研究宇宙的过去与未来如何关联,甚至质疑科学家对当前宇宙状态及起源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。

“宇宙可能原本就是无限的,” 斯坦哈特说,“它先收缩,然后‘反弹’—— 我们现在正处于反弹后的 140 亿年。”

这一猜想无需 “大爆炸” 作为起点。事实上,他并不认同大爆炸理论,因为它无法完全解释为何宇宙最遥远的区域会呈现如今的状态。他认为,若我们现在观测到的膨胀宇宙源于一次 “反弹”,“就不需要大爆炸了”。

更离奇的猜想:从量子死亡到多重宇宙

“宇宙循环膨胀与坍缩” 还不是最离奇的猜想。

例如,宇宙中某个角落可能突然出现一个 “虚无气泡”,它以光速扩张,直至吞噬一切 —— 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麦克将这种可能性称为 “量子死亡气泡”。她表示,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,但由于量子物理的诡异规则,我们无法完全排除它。

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・林德(Andrei Linde)则提出,我们所说的 “宇宙” 可能只是浩瀚 “宇宙群” 中的一个小区域。他的研究深刻影响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。

大多数科学家认为,宇宙诞生初期经历过一段 “暴胀期”—— 宇宙以极快的速度膨胀。但林德指出,这次暴胀可能催生了无数 “迷你宇宙”。

“随着整个‘足球’(即包含所有迷你宇宙的总宇宙)膨胀,” 林德说,“黑色区域会变得几乎无限大,生活在黑色区域的生物永远看不到白色区域。”

即便个别迷你宇宙经历膨胀、收缩或消失,整个总宇宙仍可能永恒存在。“宇宙的某些部分会终结,” 林德说,“同时另一些部分会‘重生’。” 或许某个区域消亡时,另一个区域正在诞生,但整体而言,宇宙从未停止存续。

遗憾的是,科学家目前尚无方法测量或验证这些关于 “总宇宙” 的猜想。“从某种程度上说,” 戴伊承认,“它们只是理论构想。”

猜想的意义:想象力驱动科学前行

思考宇宙的终极命运,让科学家得以自由探索各种离奇可能性,也暴露了当前理论的局限性。“这些理论受限于我们的想象力,” 斯坦哈特说,“而且,科学家能观测到某种现象,不代表他们能理解其背后的成因。”

但这些创造性思考并非徒劳。宇宙终结的问题,本质上与 “宇宙从何而来、向何而去” 这一宏大命题紧密相连。正是这个问题推动了诸多重大发现(如宇宙膨胀),也启发了新型望远镜、技术与理论的研发。

“这说明想象力在科学中多么重要,” 戴伊说,“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