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务咨询

13020133833

技术支持

18621663782

您的反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

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

文章发表于2025-10-15 09:20:40,归属【科技前沿】分类,已有24人阅读

科技前沿

人工智能(AI)爱好者坚信这项技术将带领人类迈向新高度,而另一些人则认为 AI 可能成为现实版 “终结者” 的助推器,双方立场泾渭分明。

不过,公平地说,对于这项飞速发展的技术,大多数企业决策者既抱有期望也保留意见。他们好奇 AI 如何为企业带来积极变革,同时也担忧其是否会如许多员工所恐惧的那样,成为 “抢饭碗” 的 “职业杀手”。

人工智能的潜力极为广阔。近期,OpenAI 推出的 ChatGPT、谷歌对 Bard 的预告,以及 AI 艺术生成工具对 “女性独自笑着吃沙拉” 这类库存图片的再创作,都彰显了 AI 领域的惊人进步。与其他大多数技术革新一样,AI 既有益也有弊端,既引发疑问也带来担忧 —— 有人会用它行善,也有人会利用其作恶。为此,我们梳理了 AI 的 “能” 与 “不能”,旨在解答您可能存在的疑问,暂时打消那些挥之不去的顾虑……


什么是人工智能(AI)?

人工智能(AI)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,致力于打造能够在某些方面像人类一样学习和行动的智能机器。AI 不会在一夜之间神奇地变得 “超级智能”。其核心原理是:首先向计算机输入海量数据(例如数百万张猫的图片,或是数百万次游戏对局记录),随后 AI 系统会分析这些数据,学习识别其中的规律或进行预测。接触的数据越多,AI 在这类任务中的表现就越出色,如它可以用来推荐你可能喜欢的电影,也能协助医生分析医学影像。


2025 年人工智能能做到的 9 件事

人工智能近期备受关注,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。以下仅列举其部分令人惊叹的能力:

1. 撰写学术论文。这是当下新闻中热议的话题。无论你对此持何种立场,答案都明确:AI 目前已能撰写学术论文。这些论文或许称不上文学杰作,但足以通过本科阶段的作业考核!我们亲自测试了 OpenAI 的 ChatGPT,直接询问其是否能撰写学术论文,它的回复如下:

“是的,我能够撰写学术论文。作为一款语言模型,我接受过海量学术文本的训练,掌握广泛的信息与知识,可用于生成高质量的学术写作内容。

但需注意的是,我的回复是基于接收的输入内容生成的,我没有个人观点或偏见。因此,尽管我能针对特定主题提供学术写作,但无法形成原创观点或论点。

此外,学术论文通常有特定的结构和格式要求,我完全可以遵循这些规范。不过,若某项作业有特殊要求,或需遵循特定的风格指南,务必向我明确说明,以便我生成符合要求的内容。”

除了论文,AI 还能创作故事、讲笑话、提供建议。《南方公园》近期推出了一集名为《深度学习》的剧集,甚至让 ChatGPT 参与了部分剧本创作,以此调侃 AI 的文字能力!尽管 AI 能力出众,但它也存在局限性 —— 若无法回答某个问题,它会如实告知。

2. 生成视觉艺术。这一话题同样颇具争议:AI 创作的作品能算作艺术吗?我们更倾向于称其为 “带星号的艺术”(即存在限定条件的艺术)。AI 无法独立完成艺术创作:一方面,它需要在人类的指令下才会启动创作;另一方面,它的创作灵感源于机器学习所接收的数据。然而,一旦接收到指令,AI 既能生成一系列精美的视觉作品,也能产出一些阴暗、诡异的内容。

人类对 AI 的依赖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:这是否会扼杀我们自身的创造力?若继续沿着这条路发展,未来音乐歌词、文学作品、诗歌等各类艺术形式的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?我们见证了智能手机如何迅速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必需品,由此不难推断,AI 未来也可能成为这样的 “必需品”。

3. 接受训练并 “学习”。人工智能包含不同分支,一类是 “编程型 AI”,另一类是 “经验学习型 AI”。编程型 AI 会接收一定量的数据,在采取行动前,它能自主决策,并预判所有可能的决策结果。而机器学习算法则从 “一无所知” 开始,通过经验积累数据,就像人类学习的过程一样 —— 接触的相关场景越多,它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就越出色。

Boston Dynamics 便将这类 AI 应用于机器人研发。如同婴儿先学会爬行、再学会走路、最后学会跑步一样,Boston Dynamics 的机器人通过学习,掌握了单腿平衡、攀爬复杂地形甚至跳跃等技能!

4. 辅助投资决策。金融与投资领域存在海量数据,AI 的预测能力也因此在这一领域日益精进。那么,AI 辅助投资是否合法、是否 “公平”?答案是肯定的!目前,至少有 52% 的美国金融机构依赖人工智能进行股票交易和投资策略制定。AI 帮助股票交易员和投资者以更高的准确性和速度做出更明智的决策:它借助前文提到的机器学习技术,分析并识别出人类无法察觉的趋势,甚至能根据过往策略调整当前的交易方案。

5. 大规模分析电话通话以发现趋势。Invoca 公司自主研发的 “信号发现”技术便具备出色的 AI 能力!它能自动分析并分类企业接收的数千通电话,为你和团队提供关键数据 —— 让你了解哪些策略、术语、话题或表述有助于提升业绩,哪些则会阻碍成功。借助这些信息,你可以优化销售话术、强化营销信息,甚至为研发策略提供参考,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。

6. 协助医生诊断疾病。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,AI 已被证明是极具价值的工具。通过分析海量医学影像、患者数据乃至基因信息,AI 能识别出人类肉眼可能忽略的细微规律与异常信号。这使得医生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(往往能在疾病早期确诊),进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,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。不妨将 AI 想象成一位训练有素的助手:它筛选海量数据,为医生标注潜在问题,最终帮助患者更快、更精准地走向康复。

7. 实时翻译语言。基于 AI 的翻译工具凭借实时翻译能力,打破了沟通壁垒。试想一下:你与一位讲外语的人交谈时,AI 能实时监听,将你的话翻译成对方的语言,同时将对方的回应翻译回你的母语。无论是商务会议、旅行出行,还是与全球各地的亲友沟通,这种能力都能让对话流畅自然。

8. 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技术支持。AI 是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核心驱动力,助力车辆精准导航。自动驾驶汽车通过复杂的传感器、摄像头和雷达网络,实时感知周围环境 —— 识别交通信号灯、车道标线、行人与骑行者等各类物体。这些实时采集的数据会被输入强大的 AI 算法,算法在瞬间做出决策,确保车辆在交通中安全行驶、避开障碍物,为乘客提供 “安全” 、平稳的行程。此处给 “安全” 加引号,是因为近期有多起自动驾驶车辆事故登上新闻头条。希望在未来几年(甚至更早),自动驾驶技术能变得更可靠。

9. 辅助法律工作。法律从业者正越来越多地将 AI 应用于合同审查、电子取证和法律研究等任务。先进的语言模型能在极短时间内筛选庞大的数据库,识别相关法律法规、判例或案例法 —— 这一过程若由人类完成,所需时间会大幅增加。因此,律所不仅能节省时间与成本,还能降低遗漏关键信息的风险。

然而,AI 在法律领域仍存在严重局限。已有多起案例显示,AI 在进行法律研究时会生成虚假信息,引用不存在的案例。律师若提交包含这些虚假案例的法律文件,会面临纪律处分。这一现象凸显了一个关键问题:法律从业者必须仔细核查 AI 生成的所有内容,并对文件的准确性承担最终责任。


人工智能目前做不到的 6 件事

尽管过去几年 AI 取得了长足进步,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。以下将详细介绍 AI 目前(至少暂时)无法实现的能力:

1. 多任务处理。大多数 AI 系统经过高度训练,仅能解决特定问题 —— 尽管 AI 创新者正努力推动技术发展,使其能够同时执行多种不同任务。谷歌近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:其为谷歌助手开发的 “日常事务”功能,便是 AI 多任务处理的一次尝试。但这类 “多任务处理” 本质上是 AI 在接收用户一条指令后,按顺序执行一系列预设操作(例如开灯、发送提醒)。因此,如今的 AI 尚无法同时完成多项复杂任务 —— 比如一边监控销售分析仪表盘,一边回复客户邮件,一边在季度销售会议电话中做笔记。

2. 解释自身决策。AI 存在 “可解释性” 难题。它会基于学习所用的算法和数据模型提供答案与预测,但使用 AI 产品的人往往无法确切知道 AI 是依据哪些信息做出决策的。例如,在判断一张图片是否描绘人类时,AI 是通过 “识别” 图片中的嘴巴、眼睛还是鼻子来得出结论的?正如《麦肯锡季刊》近期一篇文章所指出的:数据模型规模越大、复杂度越高,就越难用人类能理解的语言解释 AI 为何会做出某个决策。

关于 AI 的决策能力,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:终端用户如何确保 AI 提供的答案是公平且无偏见的?要知道,是人类为 AI 输入数据和代码,从而塑造和影响其决策过程。因此,对任何 AI 而言,“输入垃圾数据,输出垃圾结果”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。

3. 做出道德判断。AI 在做决策时,完全无法判断自身行为是否 “正确” 或 “错误”—— 即便这些决策可能导致人员伤亡。例如,自动驾驶汽车若遇到这种情况:是转向避开混凝土护栏,却撞上人行横道上的儿童和宠物狗,还是保持原方向行驶,撞上护栏导致车内四名乘客死亡?

哪种选择是 “正确” 的?真的存在 “正确答案” 吗?答案并非绝对 —— 因为两种结果都极为糟糕。尽管如此,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 “道德机器项目”仍在努力教 AI(如自动驾驶汽车)如何做出 “正确” 判断:依据大多数人认为在特定情境下符合道德准则的决策标准。

4. 产生同理心或任何情感。正如 AI 无法做出道德判断一样,它也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。AI 聊天机器人可能会对愤怒的客户说:“很抱歉听到您的订单出现问题,我理解您的不满。” 但本质上,这项技术并非真的 “抱歉”—— 它完全不知道 “不满”(或其他任何情感)是什么感觉,因为它只是一台机器。

因此,尽管 AI 能为客户服务运营提供极大帮助,但在许多客户互动场景中,“人情味” 是无可替代的。(毫无疑问,无论 AI 聊天机器人多么高效实用,大多数客户仍会期望 —— 甚至要求 —— 在需要时能 “与真人沟通”。)

不过,目前已有一种呼叫中心技术能够识别来电者的情绪:它能帮助客服人员更敏锐地感知来电者的情感状态,从而更具同理心;同时,该技术还能监测客服人员的情绪 —— 若发现客服声音听起来不耐烦,会发送提醒,建议其休息片刻。但需明确的是,AI 本身并未 “感受” 到任何情绪,它只是将他人的情绪状态告知你。

5. 自主创造(至少目前无法独立做到)。即便是处于 AI 创新前沿的 IBM 公司,也将 “创造力” 视为 AI 技术的 “终极挑战”。该公司就这一话题表示:“尽管 AI 的进步使得计算机能在某些创造力相关参数的指导下进行创作,但专家们仍在质疑:AI 在多大程度上能培养出自身的创造力?我们能否教会 AI 在无需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?”

与 AI 领域的许多问题一样,答案或许是 “有可能”。事实上,已有 AI 进行 “创造性活动” 的案例 —— 例如创作歌曲和绘画,但这些成就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类程序员的指导。因此,至少目前来看,真正自发的创造力仍是人类独有的特质。

6. 完全取代人类劳动者。上述五项局限性恰好凸显了第六点:AI 无法取代人类。诚然,AI 在许多任务中的速度远超人类,也能完成人类大脑无法胜任的数据类任务;而且,AI 在工作场所的应用确实可能导致部分岗位(如纯数据录入工作)被淘汰。

但与此同时,AI 也能将人类从繁琐任务中解放出来,去从事全新的、更有意义且更有趣的工作。因此,有人认为,AI 最大的局限或许并非技术本身,而是人类对这项技术的 “抵触心理”—— 不愿尝试探索 AI 在工作场所及其他领域的潜力,未能将其视为极具价值的 “助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