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发表于2025-11-07 09:34:09,归属【企业管理】分类,已有48人阅读
什么是企业流程管理(EPM)?
企业流程管理(EPM)是一种用于管理和优化驱动组织运转的工作流程的战略方法。它专注于在所有部门和相关方(从内部团队到供应商等外部合作伙伴)中实现改进。
与传统管理常将流程用于特定部门不同,EPM 强调跨职能整合。它协调组织内的各项工作,促进无缝协作,确保流程实现端到端的效率。
通过整合Lean、Six Sigma、Agile和业务流程模型与标注(BPMN)等方法,EPM 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以适配组织的独特需求。其最终目标是整合各业务部门的任务和活动,为客户提供增值产品或服务。EPM 还融入了绩效管理、治理和持续改进机制,确保每个流程都能支持组织的战略目标。
企业流程管理(EPM)的重要性
对于组织、部门和团队各级领导者而言,EPM 具有变革性意义。以下是其关键价值:
1. 跨职能协作:打破部门壁垒,促进组织内更高效的团队合作与沟通。
2. 以客户为中心:流程设计围绕客户需求展开,助力提升产品、服务质量及整体客户满意度。
3. 应变能力:使组织能快速调整,应对市场变化或突发情况。
4. 战略对齐:将工作流程与业务目标挂钩,确保每个流程有助于企业的发展。
5. 效率与创新:简化运营、降低成本,并整合支持持续创新的工具。
企业流程管理(EPM)的核心特征
EPM 建立在多项关键原则之上,以确保其有效性:
1. 跨职能整合:协调团队、部门及外部相关方的流程。
2. 端到端流程可见性:清晰呈现所有流程的完整链路,为决策提供支持。
3. 聚焦价值创造:优先开展能为客户增值的活动,同时消除浪费。
4. 持续改进:定期审查和更新流程,保持其高效性和实效性。
5. 全面治理与绩效管理:确保流程合规、管理规范,并与组织目标一致。
EPM 赋予领导者凝聚团队、更高效交付价值的能力,助力组织实现长期成功。
企业流程管理实践如何驱动成功?
1. 提高客户关注度:提供一致、高质量的客户体验。电信公司 Algar Telecom 以客户需求为核心,全面改革运营方式。他们首先协作开发了适配团队工作流程的看板,实现了端到端交付流程的清晰可视化,简化了内部运营,让项目经理从手动报告转向更深入地理解客户需求。
通过共享实时进度看板和定制报告,客户能提前了解项目状态,增强了透明度和信任。这种主动式做法助力快速解决问题,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并巩固了合作关系。
2. 提升运营效率:减少非增值活动,优化工作流程。巴西分销公司 Encoparts 将流程管理实践与价值流图技术相结合,将采购部门的运营效率提高了 33%。该过程始于培训课程,帮助团队识别低效环节,随后通过绘制工作流程,区分增值与非增值活动。
这种透明的流程可视化让团队能聚焦关键指标,如订单交付周期、循环时间和流转效率。定期审查会议推动持续改进,减少了队列等待等非生产性阶段的耗时,最终形成了更精简、高效的采购流程,直接影响部门的效率指标。
3. 支持可扩展性与战略对齐:调整流程以支撑业务增长。信贷公司 Boa Vista 为解决项目交付周期长和组织壁垒问题,采用了结构化的流程管理实践。他们引入了运营、战术和战略节奏,简化了工作流程,提高了组织内的信息流转效率。
一项重要改进是实施了多层级团队看板结构,将战略目标、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与日常团队运营相连。这种跨层级的透明度让团队能将自身举措与公司目标与关键成果(OKR)挂钩,实现了战略目标与运营执行保持一致。
这种无缝对齐帮助 Boa Vista 构建了可扩展的增长框架,使团队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,同时持续支撑组织目标的实现。
流程管理与企业流程管理(EPM)的核心区别
1. 范围。流程管理:单个流程或职能。企业流程管理(EPM):跨职能、覆盖整个组织。
2. 核心。流程管理:运营效率。企业流程管理(EPM):战略调整与价值创造。
3. 协作层面。流程管理:局限于特定团队。企业流程管理(EPM):涉及多个部门及外部合作伙伴。
4. 目标。流程管理:优化特定工作流程。企业流程管理(EPM):整合流程并与战略目标对齐。
5. 复杂程度。流程管理:较低。企业流程管理(EPM):较高(因范围更广、涉及跨职能特性)。
企业流程图:实现组织对齐的工具
企业流程图绝非简单的图表,而是一种全面工具,能可视化流程在部门、相关方及组织各层级间的关联。这种宏观视角可凸显依赖关系、交互逻辑和工作流,帮助领导者识别低效环节,让运营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。
以采购工作流为例,看看流程图如何发挥作用。采购流程图会将工作流拆解为不同阶段,包括采购发起、谈判、采购订单下达、财务处理、后续跟进、仓库运营,最终以 “完成” 状态收尾。
这种可视化能帮助团队精准定位瓶颈(如审批延迟或交付周期过长),并改善部门协作。通过提供端到端可见性,该工具让团队能聚焦增值活动,减少低效问题。
定期优化该流程图,可使组织的采购流程更贴合整体目标。最终,流程图会成为持续改进的基础,推动各层级效率提升,为战略决策提供支持。
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企业流程管理?
实施 EPM 看似具有挑战性,但通过清晰、可操作的步骤,就能让组织实现更高效、精简的运营方式。以下是启动成功之路的关键步骤:
1. 明确目标与目的。任何变革都始于清晰的方向。首先思考:我们希望达成什么?无论是提高客户满意度、降低运营成本还是增强应变能力,明确目标都是流程一致性的基础。
2. 分析现有流程。优化前需先了解现状。绘制流程图,可视化跨团队、跨部门的工作流,找出低效环节、瓶颈和非增值活动。这一诊断步骤能帮助你确定最需要改进的领域。
3. 设计并标准化流程。识别出低效问题后,即可重新设计流程以消除浪费、精简运营。可借助 Lean、Kanban或Six Sigma 等方法,制定标准化工作流。例如,利用价值流图(VSM),组织能可视化流程步骤、识别非增值活动,进而提高运营效率。
4. 部署工具与技术。技术是现代 EPM 的核心驱动力。采用自动化平台、业务流程管理(BPM)软件和绩效监控工具,让重新设计的流程落地。
衡量 EPM 成功的关键指标:推动持续改进
衡量流程改进举措的成功,不仅要核查与组织目标的对齐度,更要助力构建持续改进的文化。结合数十年经验与实际案例,以下是需重点跟踪的核心指标:
1. 战略对齐与可扩展性相关
交付周期:目标是缩短项目交付周期或实现更灵活的时间规划。
OKR 对齐率:监控与组织目标挂钩的团队举措占比。
工作流透明度:提升团队流程的可见性,跟踪日常运营与战略目标的关联性。
2. 以客户为中心
客户满意度(CSAT):通过主动沟通和透明度,跟踪客户满意度是否提升。
节省手动报告时间:由于自动化报告,时间被重新利用。
问题解决速度:通过实时进度跟踪,记录处理客户诉求的耗时。
3. 运营效率相关
流转效率:监控队列等待时间与实际生产活动时间的占比。
循环时间:工作项在团队 “进行中” 阶段的推进速度。
吞吐量:特定时间段内完成的工作项数量。
4. 流程优化举措的其他指标
交付周期:从流程启动到完成的总耗时。
错误率:工作流中的失误频率,用于衡量流程标准化成效。
成本效率:通过精简流程、消除非增值活动来降低成本。
员工生产力:流程改进后,团队成员节省的工时或完成的工作量。
总结
开启流程改进之旅不必望而生畏。提前设定明确指标,跟踪进度并持续优化。凭借合适的工具与良好的心态,就能将这些实践推广至整个组织,产生可衡量的影响,实现可持续增长。